【百果之宗話秋梨】
用雪梨、蜂蜜或白糖熬製成的雪梨膏,是止咳化痰的良藥,因甘涼甜美,深受患者歡迎,尤其適合兒童服用。
據說,唐武宗李炎患病,口乾面燥,心熱煩悶,尋遍天下名醫來調治,也始終不見好轉;後來,青城山邢道人路過京城,被詔入宮診治;邢道人按上方熬製成雪梨膏,唐武宗服了以後,果然痊癒,於是雪梨膏隨邢道人名聲一起大振;雪梨膏從此興盛起來,一直流傳至今。
古代有位書生患上熱症,便找名醫看;但醫生搖搖頭說:“你的病很嚴重,已經生了毒瘡,氣血也快消耗光了;現在已經沒辦法了,恐怕你將過不了三個月”此後,他就一直鬱鬱寡歡,並打算安排後事.
有一天,他聽說茅山有位醫術高超的道士,但此人一直隱居,不與常人來往,向他求醫,恐怕不太容易。
於是,那書生想了個法子:他換上僕人的衣服,來茅山求見道士,並請求做他的下人,為他料理生活瑣事。
道士見他遠道而來,態度又十分誠懇,便收他為弟子,留在寺內;
過了一段時間,讀書人將病情告訴他,並請求治病;道士看後,笑著說:
“你每天採顆梨吃。在梨子的季節快過以前,也預先採一些曬乾。
以後每天取一些來泡湯,連渣帶湯服用。那病自然會痊癒了。”
梨不僅是治病的良藥,更是水果中的佳品;秋梨被譽為“百果之宗”,是我國最古老的果木之一,早在《詩經》中,就有關於梨的記載,那時稱梨為“杖”或“甘棠”等。
秋梨酸甜適口,汁多爽脆,醇香怡人。
楊萬里在《詠梨》中,謂其“骨裡馨香衣不隔,胸中冰雪齒偏知,賣漿碎搗瓊為汁,解甲方憐玉作肌”;
除鮮食外,它還可以加工製造成梨酒、梨膏、梨脯和梨罐頭等。
中國醫學認為,梨味甘、微酸,性涼,歸肺、胃經,有生津止渴、寬胸除煩、滋陰降火、瀉熱化痰、潤肺止咳諸功效,適用於熱咳或燥咳、熱病津傷,或酒後煩渴、消渴等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它“潤肺涼心、消痰降火,解瘡毒、酒毒”;
《本草求原》雲:“梨汁煮粥,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燥”
《本蠟通玄》言:“生者清六腑之熱,熟者滋五臟之陰”
《唐本草》認為它“主熱嗽,止渴”嗜好烈酒的人,體內容易積熱,火旺痰多,易患毒癰腫瘡等疾病,如果能經常吃梨,就可以避免這些隱患。
現代醫學研究表明,梨含有蛋白質、脂肪,尤以醣類含量較高,它還含有微量元素鈣、鐵、磷和維生素B族、維生素C、胡蘿蔔素,以及蘋果酸、檸檬酸等有機酸和果酸。
但需注意的是,雖然梨的味道可口,利於健康。
但不可貪多,因為梨性寒,易傷脾胃。
以下疾病用梨之驗方治療,效果均較明顯。
秋燥咳嗽大鴨梨一個,川貝母末3克,冰糖末9克。將梨去核,把川貝母末、冰糖納入,封口,紙裹,煨熟,每日一次,連服5~7天。
外感風寒咳嗽 雪梨一個,去核。用麻黃1克,插在梨的周圍如刺猬狀,蒸熟後去掉麻黃,吃梨,喝湯,每日一個,連服三日。
肺熱失音雪梨搗汁,慢慢含咽,日服3~4次,連服五天。
熱病後口渴大鴨梨一個,洗淨去核,帶皮搗爛絞汁,慢慢含咽,每日約吃一個,連用三天。
肺癰已潰吐膿腥臭大雪梨一個挖空,入川貝母3克,火燒熟,每日約吃一個,連用10日。
赤目胬肉疼痛雪梨一個搗汁,以棉裹黃連片3克,浸汁中八小時後,可用其汁點眼,每日三次,連用三日。
咽喉腫痛吞嚥困難鮮鴨梨一個(不去皮),用米醋浸漬,搗爛,榨汁取液,慢慢嚥服,早晚各一個,連用三日。
慢性支氣管炎大鴨梨一個,百合9克,白糖9克。以上混合蒸兩小時,冷後服用。此為一日量,分早、晚兩次食用,連用7~10日。
慢性咽炎大雪梨一個,去皮切碎,用冰糖醃漬半小時,再加搗破的青果兩枚,衝入開水,冷卻後當茶緩慢嚥服,每日一劑。
連用7~10日。
黃疸雪梨切片浸醋中,每日約吃一個,連服7~10天。
降壓鴨梨一個,西紅柿一個,剝去外皮,放在鍋內煮熬,每天吃一次,連吃20天,有防治早期高血壓的作用。
保肝鴨梨一個,清洗切片,與柳枝三截一同水煎,喝湯食梨,每日一次,對傳染性肝炎有療效;生梨兩個,去皮、核,切片浸醋中,一日吃完,有清肝退黃疸的功能。
解酒鮮梨搗汁,服300~500毫升;或將梨放入米醋中浸泡一周後食用,每次半個或一個,可治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,還可解酒。
痰喘氣急把梨剜空,裡面放小黑豆,留蓋蓋住,小火煨熟,搗做餅,每日食用。
引用:http://www.ebud.net/veg/info/info-story-zn5.html
|